人类学家Marvin Harris说过:「是因我们觉得虫是不能吃的,才把骯髒不洁的意象加诸在虫身上,强化不吃虫的理由。」
有人将昆虫视为优良的蛋白质来源,有人则避之唯恐不及,但牠们不只是贝尔•格里尔斯荒野求生时大啖的蠕虫,更可能是未来所有人类依赖的食物来源。

许多地方皆有食虫的饮食习惯,墨西哥的油炸草蜢(Chapulines)、中非的毛虫、南非的蝗虫、茅利塔尼亚至巴基斯坦一带的食用沙漠蝗虫、源于缫丝业的广东蚕蛹,还有日本、韩国、泰国、柬埔寨的油炸昆虫,澳洲的飞蛾和吉丁虫子料理等。
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(FAO),全世界约有20亿人口将昆虫当作食物的一种,超过100万种的昆虫中,有1900种昆虫可供人类食用。目前世上食用昆虫大宗依序为:甲虫(31%))、毛虫(18%)、蜜蜂、黄蜂和蚂蚁(14%)、蚱蜢和蟋蟀(13%)。

在进入文章正题前,让我们先看一下国家地理频道的100秒短片:「Should We Eat More Bugs?」
吃或不吃,这是个问题古罗马学者老普林尼记载当时贵族食用甲虫幼虫;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喜欢蝉的幼虫,并在着作《动物志》提到牠的美味;圣经里,耶稣的表哥施洗者若翰则吃蝗虫与野蜜,利未记11:22也曾提到:「蝗虫、蚂蚱、蟋蟀、蚱蜢,这些你们都可以吃。」
2013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(FAO)的《可食用昆虫》报告,则再一次将此话题推向台前。地球需要再增加70%的粮食产量,才能供给2050年的90亿人口。由于昆虫富含钙、铁跟胺基酸,脂肪含量较少、世代週期短、繁殖率高,又基于健康、环保、生计3大理由,FAO鼓励人们开始食用昆虫。
为了探讨昆虫作为补充性蛋白质的可能,FAO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于去年联合主办「第一届可食用昆虫的国际论坛(Insects to feed the world Conference)」,共有来自45个国家的相关人士共襄盛举。
(相关连结:优良蛋白质来源:迦纳缺粮改吃昆虫 改善贫血补充营养)

然而,近期〈Crickets Are Not a Free Lunch〉的研究指出,大规模饲养食用昆虫的效益,并不如想像的乐观,饲养成功的蟋蟀蛋白质含量仅略高于鸡只,而实验中餵食厨余、穀物废渣的蟋蟀则常在成熟前即死亡。
且不管食用昆虫的营养摄取为何,大众对此仍表负面态度,在《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》期刊发表的论文〈The insectivore’s dilemma, and how to take the West out of it〉中,作者探讨人类对食用昆虫的非理性反应,表示文化会影响饮食偏好,而西方人把昆虫视为污染的来源,与髒汙、死亡、疾病有所连结。
欧盟目前将食用性昆虫列为新颖性食品(Novel Food)的一种,尚在争论昆虫贩售上的法规定义。然而,欧洲食品安全局(EFSA)预计于2015年7月审查昆虫作为人畜食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,是否具有微生物、化学、环境上的风险。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(FDA)则尚未将昆虫列为独立的食品类别。
若按食品卫生条件来处理昆虫食品,仍需注意野生昆虫体内的农药残留。如同蟹虾近亲的甲壳昆虫的几丁质难以被人类消化,可能导致过敏。为了避免原生动物、寄生虫感染,昆虫务必煮熟再食用。

但你知道吗,在你未发觉的状况,虫虫早已藏在日常食物里?例如常见的食用色素6号(Cochineal Red A),俗称胭脂红(Carmine),事实上是从雌性胭脂虫(Coccus cacti L.)中取得,也是台湾使用量最多的食用色素。
科学人杂誌指出,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(FDA)的《Defect Levels Handbook》甚至还明订了食物中的昆虫残骸、虫卵含量:「每100公克巧克力中,不能含超过60片昆虫碎片;每100公克花生酱中,不能含超过30片昆虫碎片;每杯果汁中不能含超过5颗苍蝇卵。计算结果显示,每人每年在不知不觉里平均吃下约450公克的昆虫。」
除了常见的菜虫,番茄酱、苹果汁、果酱都可能含有昆虫碎屑。 生物学教授道格拉斯•艾姆伦博士(Douglas Emlen)接受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(NPR)访问时,还提到一个惊人事实,那就是由于无法把一袋又一袋的咖啡豆跟(很喜欢咖啡的)蟑螂分离,会直接拿去研磨成预磨咖啡粉,而在80年代末时,身边一位对蟑螂严重过敏的教授还因此只能喝现磨咖啡。如今FDA则已规定,咖啡豆所含的昆虫量不得超过10%。
因此,如果发现食物里多了不请自来的小小虫,只能安慰自己说这是额外的优良蛋白质啰。
(教授分享咖啡的部分,请参考音档34分钟处。)
根据FAO,昆虫饮食(entomophagy)的定义是指:人类将昆虫作为饮食而消费,而如今早有不少教授、科学家、厨师在致力推广虫虫的食用,目前更有创业家开始养殖专门供人食用的昆虫,如果不敢挑战虫虫的真实模样,市面上也有烘焙用的虫粉。
最后,就让我们来认识这群推广昆虫饮食的勇者们:
- 虫虫厨师戈登(David Gordon)除了在个人网站 提供包括油炸狼蛛、蜜蜂沙拉的各式食谱,也出版《The Eat-a-Bug Cookbook》虫虫食谱。
- Eating Insects Isn’t as Eco-Friendly As People Say(TIME)
- Insect cuisine served up at New Orleans Museum(USA Today)
*如果想要更多资讯,可以参考:
- Marcel Dicke 谈为什幺不吃昆虫?
- 感恩节 吃昆虫(科技大观园)
- 记者来鸿:吃虫子—心服容易口服难(BBC中文网)
- 昆虫料理学堂
- 兴大「Let’s吃昆虫」研习 示範昆虫料理(兴新闻)
- 吃出岛屿生物多样性 虫虫野菜全入菜(环境资讯中心)
- 大学科普课 开课就秒杀(中国时报)
- 吃虫的经验(Dcard)
- 荷兰瓦荷宁罕大学的昆虫学家范赫伊斯与迪奇、莱茵艾瑟烹饪学校的教授旅游、旅馆管理的主厨范格普共同出版《昆虫食谱:永续利用的食材》。
- 法国巧克力师傅Sylvain Musquar,将8週大的蟋蟀与12週大的麵包虫洒满金箔,作成巧克力的装饰。
- 去年由台湾昆虫学会主办,中兴大学昆虫系、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合办的「Let’s吃昆虫」研习,示範蚂蚁炒蛋、鹹酥桧木虫等昆虫料理。 去年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,台湾科学教育馆举办「好虫上菜创意大主厨料理比赛」。 日本伊丹市昆虫馆今年4月份结束的特别展览「吃昆虫:捕抓、烹煮、食用」(Konchushoku: Toru Tsukuru Taberu),2个月共吸引17,000名访客,2场炸蚕蛹试吃活动更招来不少观众 。 纽澳良奥杜邦蝴蝶园与昆虫馆(Audubon Butterfly Garden and Insectarium),是全美最大的独立昆虫博物馆,全年提供昆虫点心。

引用来源:
- 《Edible insects:Future prospects for food and feed security》(FAO) Mealworm Tofu Is Now A Reality(The Huffington Post) Prima Yontrarak bugs out (Bangkok Post) THE RISE OF THE INCREDIBLE EDIBLE INSECT(Popular Science) Would you dare to join worm-eating challenge in Saigon?(Thanh Nien News) Should We Eat More Bugs?(国家地理频道) 虫虫大餐(科学人杂誌) 《Defect Levels Handbook》(FDA) 食用色素6号(卫生福利部食品药物管理署) 广东名吃-佛山小吃蚕蛹(中国华文教育网)